一本字典半生追夢路
-----詞壇行者杜曉言的筑路與創(chuàng)作人生
林赤喜
林赤喜
從鄆城田埂到筑路工地,從鋼軌旁的工棚到詞壇舞臺,1962年生于山東鄆城的杜曉言,僅憑一本舊字典與七年基礎(chǔ)教育的底子,在自學之路上走出了別樣的創(chuàng)作人生。這位未受專業(yè)文學訓(xùn)練的詞人,以四十余年筑路生涯為筆、生活點滴為墨,寫下三千余首帶著泥土味與鋼軌聲的作品,成為詞壇里最懂筑路人的"行家里手"。
上世紀八十年代,杜曉言從鐵道兵轉(zhuǎn)工,跟著筑路大軍扎進深山峽谷。機器轟鳴的工地上,他總能擠出時間與文字"碰面":別人午休時,躲在工棚翻字典,把生僻字抄在煙盒紙上;傍晚收工后,就著路燈抄寫唐詩宋詞練韻律;無師指導(dǎo),便對著報紙通訊稿學表達,把筑路號子、工友閑聊記下來琢磨節(jié)奏。"工地上的苦與樂,不寫下來可惜",這句常掛在嘴邊的話,成了他筆耕不輟的初心。
轉(zhuǎn)工后的數(shù)十年間,他跟著筑路隊踏遍南北,從東北寒天到南方酷暑,鋼軌鋪到哪,筆就寫到哪?!吨返母绺缱咚姆健凡刂L餐露宿的歲月,《鐵道兵的故事》滿是未改的筑路情懷,《筑路工人青春美》則將工友的忙碌背影與笑臉躍然紙上。他的詞從不用華麗辭藻,"風傳酒巷香飄戶""想咱鄉(xiāng)鄰燈下同"全是大白話,卻如工棚熱茶般暖人心窩。而《江南水鄉(xiāng)》里"唐詩的意境彌漫月夜荷塘"的詩意表達,又彰顯出他多元的創(chuàng)作功底。
如今近古稀之年的他依舊堅守筑路一線,在重慶地鐵隧道的燈光下、在各地工地的間隙里,繼續(xù)捕捉創(chuàng)作靈感。從抱著字典自學的青年,到發(fā)表數(shù)千首詞作、出版《選擇美好》等多部歌詞集的詞人,他早已是中國音樂著作權(quán)協(xié)會會員,傳略入選《鄆城名人大詞典》,作品不僅登上央視舞臺、入選大學教材,更被改編為葫蘆絲名曲、影視劇主題曲。
他用行動注解了"一本字典半生追夢"的重量:自學的路或許難走,但把生活嚼透了寫出來,文字就有了力量。他的作品恰如鋪過的鋼軌,樸實卻堅實——一頭連著筑路人的歲月,一頭牽著普通人的鄉(xiāng)愁與深情,更在字里行間刻下鄆城兒女"不服輸、不放棄"的精氣神。
杜曉言近照
為您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