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通知,心頭的鋼軌
----寫在1981年鄆城籍兗州片鐵道兵第四師戰(zhàn)友二屆慶“八一”聯誼會之時
杜曉言
指尖敲下“發(fā)送”時,蟬鳴頓了半秒,像四十五年前太原迎新街新兵連的晨光里,我們齊步走、踢正步順了腿,班長喊“立定”那刻的靜。群里“通知”二字化作鋼軌,一頭拴著鄆城老家的土坯墻,一頭牽向兗州少陵公園的興隆飯莊。在兗州安家的36名鄆城籍戰(zhàn)友都明白,這鋼軌上,150多個名字從未褪色。
替大伙擬的通知,像封寄往過去的信。寫下“八一的哨聲要吹了”,喉間發(fā)緊——迎新街的號音仿佛還在耳邊,我們穿著不合身的軍裝,在凍裂的跑道上練匍匐,戰(zhàn)友們手腳凍的發(fā)疼花癢,沒有一個戰(zhàn)友叫苦叫累。當年一起在操場罰站的弟兄,四十五年過去,一句“老地方見”就能重聚成列,像訓練時的橫排,肩并肩不缺一個。
群里紅點跳起來,鐵道兵軍營走出的趙書記、李書記、王書記陸續(xù)發(fā)來敬禮表情。趙書記的沉穩(wěn)模樣,讓我想起新兵連軍訓時的英姿煞爽;李書記的言簡意賅把我們帶回了當年伙房打飯的光景;王書記說“揣著老營盤的土”,那捧黃土他總說比啥都金貴。這些時光片段,被“第二次聚首”拂過,每段都裹著軍營煙火氣。
趙書記意味深長的話好似訓練日志,我也找出壓箱底的舊軍帽,帽檐留著練匍匐時的泥痕。該帶孫子去了,讓他瞧瞧爺爺怎樣在班長指點下,把被子疊得方正,把口號喊得響亮。當年在迎新街踩出的步伐,早跟著三位書記們的身影,鋪成了鋼軌的走向。
手機發(fā)燙,群消息還在跳。“多弄素菜”“少點白酒”的念叨里,藏著實在的熱乎氣。仿佛已聽見飯莊笑聲漫出,像迎新街的集合哨,看見推門時書記們和老弟兄眼里的光——和四十五年前走向操場邊緊急集合沒兩樣。
當年這群被書記們護著的弟兄,四十五年過去,仍認一個理:有趙、李、王書記在,“老地方見”就從不只是一句空話,他們仨早成了鄆城籍兗州片戰(zhàn)友心里的主心骨。
這通知是刻在鋼軌上的口令,帶著迎新街的晨露。8月1日,興隆飯莊,趙書記、李書記、王書記,各位弟兄,不見不散。2025.7.20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