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京城“老虎”教授大哥
杜曉言
晨光漫過窗欞時,我總愛對著屏幕上那個熟悉的名字發(fā)會兒呆——胡吉成,這個從網上走進我生命里的京城教授,網名叫“老虎”,可在我心里,這兩個字從沒有半分凌厲,反倒像冬夜里暖爐邊的毛毯,裹著踏實的溫柔。
我們隔著千山萬水結識,日子一天天疊著,竟也成了許久的牽掛,可至今還沒見過面。可這“未見”,從不是情誼的阻隔。他總記掛著我的衣食起居,清晨的訊息里會叮囑“天涼添衣”,傍晚的問候里會問“晚飯吃了嗎”,那些細碎的惦念,像親哥哥般熨帖。我自學寫詞,偏偏是個“歌譜盲”,那些彎彎曲曲的音符在我眼里,不過是紙上的陌生符號。每當作曲家送來新曲,我握著譜子犯難時,“老虎”哥哥總會及時發(fā)來消息:“別急,我哼給你聽。”隔著屏幕,我能聽見他清緩的聲調,一句一句跟著旋律起伏,把冰冷的音符唱成了有溫度的期盼,有時怕我聽不真切,還會特意放慢節(jié)奏,連換氣的間隙都細細標注。
我的新詞剛落筆,指尖還沾著墨香,第一個想分享的人總是他。他從不敷衍,總以大學文學專業(yè)的審美細細品讀,那些我自認為還算流暢的句子,經他點撥,總能看見更通透的光亮。他會說“這句的意象再貼些生活,會更打動人”,也會建議“韻腳可以再調整,讀起來更順口”,每一條修改意見都寫得詳盡,沒有半分居高臨下的指點,只有兄長般的耐心,幫我在逐夢路上少走了許多彎路。
新歌寫成,他會認真寫評論,把我的小心思都讀得通透;手寫的曲譜難整理,他便一筆一劃幫我打成清晰的歌譜;連我寫的《走壯鄉(xiāng)》,他都細細寫成賞析文章,還悄悄編入了大學教材——那天得知消息時,我望著屏幕,眼淚竟忍不住落下來。
每天清晨,京城的第一縷晨光還未散盡,他的祝福就準時發(fā)來,一句“早安,照顧好自己”,像老鄉(xiāng)親人遞來的熱茶,暖得人心里發(fā)甜。這份隔著屏幕的情誼,沒有血緣,卻勝似血緣;未曾謀面,卻早已是生命里的依靠。
我常想,這世間的緣分多奇妙,讓我在遙遠的一方,竟有了這樣一位京城來的“老虎”教授哥哥。他的關心,他的幫扶,都像春日里的細雨,無聲地滋潤著我,讓我在逐夢的路上,從不覺得孤單。2025.9.7濟寧
胡吉成,教授,又名老虎,國家開放大學語言學概論責任教師,辦學組織體系知名“網紅”,醉心于在線教育,熱心于為學生提供服務。在數(shù)年的網絡教學實踐中,他曾創(chuàng)造了語言學概論一個帖子網上點擊率30萬次的高記錄,真正實現(xiàn)了“足不出戶,桃李滿天下”。他創(chuàng)造的語言學概論論壇教學獨樹一幟,集教學性與藝術性于一體,突破了教學的窠臼,受到學生歡迎,被辦學體系老師們稱為“舞蹈式教學”,論壇被辦學體系師生視為“快樂家園”。他在教學中勇于創(chuàng)新,率先開發(fā)了國家開放大學第一個網絡課件、第一門手機課程,曾獲得ODE網上教學金獎,這也是國家開放大學歷史上首屆并且是唯一一次網上教學評獎;也曾先后獲全國電大教學創(chuàng)新獎,全國電大精品課程獎等多個獎項。
筆者近日訪談了胡老師,聆聽胡老師講述他與國家開放大學的深深“情緣”,感受胡老師眼中在線教育的魅力與精彩。
杜曉言,中國文化典范人物,深耕詩歌、歌詞、散文創(chuàng)作及新聞采寫,系騰訊音樂人,中國音樂著作權協(xié)會、中國職工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鐵路工程建設網通訊員。1962年生于山東鄆城,定居濟寧。1981年入伍,鐵道兵生涯積淀的軍旅情懷與山河見聞,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1986年起專注歌詞創(chuàng)作,累計產出作品超3000首,散見于《詞刊》《歌曲》等權威刊物及中央電視臺、海南衛(wèi)視等媒體平臺。代表作《祖國,我為你自豪》《我的中國》屢獲國家級獎項,《西雙版納的歌謠》《壯鄉(xiāng)三月春光美》等被改編為葫蘆絲經典曲目,《水鄉(xiāng)江南》《走壯鄉(xiāng)》入選大學教材。已出版《選擇美好》《情感家園》等歌詞集及《散文集》,創(chuàng)作成就獲《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作品以質樸真摯的風格引發(fā)廣泛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