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言散文里的兗州(24)】
兗州印象:折疊在時光里的城
圖文/杜曉言
少陵臺的青磚洇著唐代時的雨,杜甫的墨跡化作護城河畔的柳煙。指尖撫過斑駁磚縫,似觸到斷續(xù)密碼——古九州銅鼎在地下低鳴,泗河漕運的櫓聲漫過金口壩石基。
泗河水仍流,不再載運南來的絲綢與北往的食鹽。河岸邊是沿河觀光帶,晨練老人的太極步鞋聲,與當年纖夫號子隱約共振。沿河公園里,老人們手中的紙風箏牽著悠閑歲月,掠過碧水藍天白云,飄飄蕩蕩,時高時低,時遠時近,天地間一派繁華。
鼓樓街柏油路映著車流,老字號醬菜鋪的咸香穿透時光。隔壁酒館幌子搖晃,仿唐酒器與李杜唱和詩在墻,年輕人圍坐閑談古城故事,似與千年前詩人對談。公園石板凳上,白發(fā)老者給孩童講杜甫寫詩的故事,葉聲作伴。
暮色漫過興隆塔,輪廓燈亮起如系銀河。興隆寺內(nèi),廣場舞旋律與塔鈴交織,阿姨們旋轉的裙擺,掠過北宋匠人刻的塔基蓮花紋。
這座城從不拆裂古今。晨光掠過電影院屏幕墻,總會先在少陵臺碑刻停留,時光在此打結——過去未遠,現(xiàn)在踩著歷史腳印,走向被風記住的歲月。2025.7.27濟寧清響齋
杜曉言,深耕詩歌、歌詞、散文創(chuàng)作及新聞采寫,系騰訊音樂人,中國音樂著作權協(xié)會、中國職工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鐵路工程建設網(wǎng)通訊員。
1962年生于山東鄆城,定居濟寧。1981年入伍,鐵道兵生涯積淀的軍旅情懷與山河見聞,成為其創(chuàng)作的重要源泉。1986年起專注歌詞創(chuàng)作,累計產(chǎn)出作品超3000首,散見于《詞刊》《歌曲》等權威刊物及中央電視臺、海南衛(wèi)視等媒體平臺。
代表作《祖國,我為你自豪》《我的中國》屢獲國家級獎項,《西雙版納的歌謠》《壯鄉(xiāng)三月春光美》等被改編為葫蘆絲經(jīng)典曲目,《水鄉(xiāng)江南》《走壯鄉(xiāng)》入選大學教材。已出版《選擇美好》《情感家園》等歌詞集及《散文集》,創(chuàng)作成就獲《人民日報》《工人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作品以質(zhì)樸真摯的風格引發(fā)廣泛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