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細微處聽驚雷
——我的近期歌詞創(chuàng)作雜談
杜曉言
人活六十四個春秋,愈發(fā)明白歌詞創(chuàng)作的真諦:偉大從不寄身于豪言壯語,反而藏在生活褶皺里那些被忽略的細碎。
寫下《我的鈔票不是大風刮來的》時,指尖還沾著菜市場討價還價的煙火氣。那句詞里藏著的,是清晨攤煎餅阿姨圍裙上的油漬,是公交投幣箱里叮當作響的硬幣,這些被生活磨得發(fā)亮的細節(jié),恰恰是歌詞最鮮活的骨血。
創(chuàng)作《昆侖女神的守望》,靈感源自運輸司機在抖音上分享的真實故事——那位在雪域高原守望筑路丈夫的妻子,讓我放棄了對雪山壯闊的鋪陳,只聚焦她窗臺上那只總裝著半杯溫水的搪瓷缸。缸沿的茶漬像圈年輪,映著她每天踮腳望向來路的身影,杯底沉淀的不是茶葉,是數(shù)不清的等待里,被風刮散又重新攢起的牽掛。這份對愛情的堅守,經(jīng)屏幕傳遞感動了無數(shù)國人,正源于這份具象的溫柔。《我的中國我的家》里,天安門的華燈固然璀璨,但更讓人心頭一暖的,是胡同里晾衣繩上飄動的藍布衫,是老槐樹下棋盤旁此起彼伏的吆喝。
那些看似微小的意象,總能承載最厚重的情感:《我不愿躺在你的黑名單里》的嘆息,要從被掛斷時那聲短促的忙音寫起;《人活一世為了啥》的答案,藏在母親縫補衣裳時穿過針眼的線頭里。這些細碎,恰是情感最誠實的信使。
于我而言,創(chuàng)作從不是憑空搭建空中樓閣,不過是把日子里的微光,捻成照亮人心的燈。當歌詞能讓聽者在某個瞬間忽然愣住,想起自己也曾有過相似的心跳,語言的美便有了重量。2028.8.2濟寧清響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