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清晨6時許,天光未亮,中鐵一局集團新運公司準格爾鐵路公司管內暖水東站的調車場已響起車輪與鋼軌的摩擦聲。一個身著橘黃色反光馬甲的身影快步穿過道岔區(qū),防護帽下的目光如探照燈般掃過每節(jié)車廂的連接處。他就是該公司車務車間主任王少帥,今天要在首趟貨運列車裝車前,完成全站調車設備和車輛的巡檢。
“調車作業(yè)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個細小誤差都可能釀成事故。”他邊說邊用鐵錘敲擊車鉤的連接處,確保每一節(jié)車體都連掛正常。手電筒的光束刺破晨霧,在鋼軌上投下細長的影子。
2011年,21歲的王少帥以鐵路運輸專業(yè)學員的身份加入了車務系統(tǒng)。彼時的鐵路作業(yè)場對于這個農村娃來說既興奮又陌生。終于步入大家口中常說的鐵路行業(yè)了,但真正穿上反光背心走進那里時,他才體會到“鋼鐵動脈”的份量。學徒期每天12小時跟車作業(yè),他總揣著巴掌大的筆記本,逐一記錄老師傅們悉心傳授的“調車十三步法”、“防溜鐵鞋十八查”等實戰(zhàn)經驗。三個月,隨身馬甲里已揣滿了幾本自己獨有的“武功秘訣”。
“這小子眼里有活”,老師傅們評價他時,總愛指著車站東岔區(qū)那幾組被擦得锃亮的道岔,那是王少帥主動承包的“責任田”。
2015年,他以一名車站值班員的身份參加了上級公司的轉錄考試,也就在那一年,他被轉為正式制員工。轉正后第二年,他主導的“逐車檢查車輛法”將站內剛返回的(廠)段修車輛周轉效率提升了27%。
當陽光在窗臺稱量往事時,腳步也正在細數著鋼軌縫間劃過的年輪。2024年,面對公司車務專業(yè)業(yè)務拓展需要,他又自告奮勇申請前往深山里的偏遠車站。白天處理各項事務,晚上挑燈研究甲方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同年,他以無任何安全事件的成績,榮獲甲方國能新準鐵路公司“安全環(huán)保先進個人”,收獲榮譽的同時,也為公司業(yè)績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在他看來,“安全不是口號,更是刻在骨頭里的習慣”。有一年的極寒暴雪天氣,在整個工作生活場所72小時無電的情況下,他在運轉室準備上下行接車進路,現(xiàn)場確認道岔加鎖情況,提前消除列車運行中的各項隱患問題,愣是連續(xù)值守了72小時。車間安全天數記錄牌上的“4380天”,無不浸透著他所帶領團隊進行的數百次應急演練、修訂的幾十項作業(yè)規(guī)程。在車間公示欄里,他手寫的“安全家書”墨跡未干:“咱們多流一滴汗,就能讓車間員工家庭多一份團圓。”
在年輕職工眼里,這位“最年輕”的老主任還有個雷打不動的習慣,那就是每天上午九點半準時出現(xiàn)在學習室。
“當年師父給我泡的胖大海,現(xiàn)在該我給大家泡了。”他每次總是跟年輕的學員們打趣道。
“主任,現(xiàn)在調度集中系統(tǒng)都已經全面推廣使用了,咱們咋還在天天練習這些手信號啊?”,期間,一名剛入職不到一個月的學員發(fā)問。
王少帥摩挲著手里的茶杯,蒸騰的熱氣漫過他的眼角。隨后他轉身離去,不一會兒手里拿著一本牛皮封面的《非正常行車組織細則》回來了,書脊上褪色的年份從1992蜿蜒至2025年,這是師父留給他的。隨后他開始講起非正常組織行車的往事。
“現(xiàn)場大霧,西端道岔全部失去表示,但必須要最快的時間編組接發(fā)列車……”,他的聲音像生銹的道岔緩緩扳動,驚醒了沉睡在規(guī)章里的往事,那些抱怨學習枯燥的學員們,此刻都挺直了脊背,這天的學習會格外不同。散場的時候,他在書皮內頁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想要真正的行車安全,那就要把所有的行車本領烙在心尖尖……
夜幕降臨時分,王少帥又站在了調車作業(yè)場的制高點。遠處,一列滿載煤炭的貨運列車正緩緩啟程,信號燈耀眼的燈光映在了他胸前的黨徽上,與綿延的鋼軌共同織就成一條通向遠方的安全紐帶。那刻,筆者相信,這位年輕的“老主任”將時刻銘記師父的寄語,在今后的日子里,帶領下一批青年鐵路人繼續(xù)與鋼軌相守!(譚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