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泗河畔的守望
杜曉言
杜曉言
暮色中的泗河西岸,青蓮公園臨南的大禹像被鍍上琥珀色光暈。青灰色巖石肌理間,左手按腰藏著疲憊,前伸的右手保持疏導洪水的姿態(tài)。這尊新落成的塑像,不僅是兗州地標,更成為愛國主義節(jié)水教育基地,讓泗河水化作講述責任與守護的活教材。
貼近大禹像,巖石觸感似有時光溫度,匠人鑿刻的力道留在石縫,粗糲處藏著治水焦灼,溫潤處透著守望溫柔。
泗河以自己的方式回應這份堅守。汛期,濁浪拍岸、水霧漫肩,顯其踏浪氣魄,是在提醒人們敬畏水;枯水季,他成安靜剪影,看農田抽穗、聽孩童嬉戲,將“節(jié)水”藏進蟬鳴的綠樹紅花里。
仰望塑像,總能想起“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如今他立于此,將“舍小家為萬家”的牽掛化作永恒。春柳訴說“疏導而非堵截”的智慧,秋風提醒每滴水的珍貴。
當地人早已視他為生活一部分。晨練老人會放下熱茶,放學孩子會好奇提問,水利局工作人員帶學生參觀時,會借泗河流向闡釋“水要順其性,人要盡其責。
成為教育基地后,大禹像前多了刻有“節(jié)水護水,守土有責”的青銅銘牌。常有學生駐足,聽典故、看治理對比圖。孩子們的童言與老水利工作者的言傳身教,讓大禹精神如種子般在心中生長。
暮色中,塑像影子傾向泗河水邊,似與歲月對話。岸邊的節(jié)水宣傳牌、污水處理廠的清水、田埂上的滴灌帶,都是對“守護”的最好注解。
當泗河繼續(xù)滋養(yǎng)土地,當人們懂得節(jié)水,當孩子們知曉節(jié)水是對先賢的告慰,這尊塑像便成了永不坍塌的精神堤岸。而泗河,帶著囑托與堅守,流向更遠的明天。2025.7.13兗州泗河大禹文化公園

為您推薦